您的位置:首页 > 设计资讯 > 观点理念 > 内页

丁伟观点:颠覆苹果的未来移动终端

核心提示: "十二年前在清华美院读书时鲁晓波老师曾经出过一个设计题目:未来移动通讯终端设计。多年过去了,未来成为了现在,二十一位同学的未来设计

"十二年前在清华美院读书时鲁晓波老师曾经出过一个设计题目:未来移动通讯终端设计。多年过去了,未来成为了现在,二十一位同学的未来设计一个跟现在吻合的 产品都没有。如果让我再做一次这个课题,思考过程将会怎样?语言、绘画、文字、纸、广播、电话、电视、传呼机、手机、智能手机、iphone...未来的 沟通将会走向哪里?

谈论语言的话题我没有把握,但从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读到一点体会: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 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语言给客观事物统一的命名,让准确的沟通成为可能。但人类早期的语言无法记 录,知识无法传承,于是开始有了绘画和文字。

绘画记录视觉图景,文字则记录知识和思想,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通过对历史的碎片的解读想象那段历史。文字使得沟通跨越了听觉的局限,进入视觉的范畴。但 是早期用来记录文字的媒介甲骨、竹简等由于物理属性的局限,限制了文字的传播。寻找一种可以更好的承载文字的介质是那个时代的科学方向所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 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 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纸的发明让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至此在电脑出现之前文字找到了归宿。

广播和电话的发明放大了声音传递的范围,录音机、光碟等则可以记录声音。广播的有效性在于可以一对多的传播,农村的电线杆子上至今仍挂着大的广播喇叭,村支书通过广播来传递信息。电话可以一对一的互动,但是只能在固定的地点,无法解决移动远距离沟通。

传呼机在九十年代非常流行,我大学一年级的暑假回山东办学习班,赚了二千块钱就买了一台传呼机。当时买传呼机就是希望接点小活的时候客户能找到我。传呼机实现了个体对个体的绑定。但是沟通还是单项的,沟通的媒介是文字。它带来的问题是沟通不能及时互动,信息传播有限。

传统手机实现了人与人的即时沟通,沟通的方式是声音。早期手机由于技术的限制只能做的大而厚,每一次新产品的革命几乎都是与产品的尺度有关。诺基亚是那个 时代的领导着,还记得班里有同学用诺基亚8810所有人都很羡慕。工业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研究产品的结构形式,是直板、翻盖还是滑盖,更多的是在物理结构 上研究人的行为,尚属于人机工程学的范畴。不同品牌按照人群划分产品线,收入、年龄、职业等是重要考量。传统智能手机只是从听觉信息向视觉信息过渡的中间 产品,生硬的将电脑向移动终端过渡。网络、屏幕、系统等问题的限制导致它不会成为主流。

将iphone一个具体产品单列出来完全是因为象它的广告语中说的那样“它重新定义了手机”。从工业设计角度来看它将研究的重点从手转向了手指,从硬体转 向了软体,从人机工程转向用户体验,从按人群划分转向按情感属性划分,从单一产品转向产品生态系统...它也颠覆了一般产品的工艺原则,制造了很多追随者 无法跨越的障碍。下一代颠覆苹果产品的移动终端会走向哪里?

正如我们前面大篇幅的罗列一个个代表沟通方式革命性前进的关键词所呈现的那样,每一次革命都是对人的需求的问题的解决,技术的限制也从来不会是问题,技术 的问题只是暂时的。对个体的人、社群的人、社会的人的充分解读可以让问题充分呈现。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可说的一定可以说清楚,不可说的请保持沉默。通过 对可说之事的充分解读,从而让不可说之事呈现。人与人、人与族群、人与社会、人与介质(产品)、族群与产品、产品与社会,当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而 技术与之匹配之时,就是革命来临的时点。

QQ和传统手机解决的是人与人的沟通问题,开心网解决的是人与族群的沟通问题,微博是人与社会的双向沟通问题,电视则是人与社会的单向沟通。将所有的沟通绑定个体,并赋予完美的体验于是成就了苹果。那么我们还有问题么?

从接触到交流,从互动到融合。下一代移动通讯终端革命的方向将是在人与媒介(产品)的融合。

这种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如同当年智能手机出现相对于传统手机所显现的现象一样,但却还不是革命性的。个体的人、社群的人、社会的人与媒介(产品)充分融 合的方向将定义出下一代产品的特征:人的五感与产品的融合,产品可以鲜活的感知人的生命特征。产品将代表个体的人与特定族群沟通,并有顺畅简单的体验。产 品与个体的人充分融合并与社会沟通,与医疗、金融、教育等社会服务系统对接。

相关推荐: 。

文章源自 设计联盟 www.DesignLinks.cn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综合网站

搜索推荐
设计联盟官方微信
设计联盟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designlinks
扫一扫 订阅最新资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