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设计资讯 > 观点理念 > 内页

中国馆布展总设计师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访谈录

核心提示: 世博会和商品展销会或经济成果展览会是不一样的。世博会的展示,不是推销商品,也不是要把发展成果的每一个数字都表现出来,而是在一个主题下,给观览者提供一个好看、好玩的嘉年华氛围,以及平时生活中感受不到的审美场景。

中国馆:审美的嘉年华

世博会和商品展销会或经济成果展览会是不一样的。世博会的展示,不是推销商品,也不是要把发展成果的每一个数字都表现出来,而是在一个主题下,给观览者提供一个好看、好玩的嘉年华氛围,以及平时生活中感受不到的审美场景。

4月20日下午3点多,中国馆布展总设计师、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刚刚和同事们在世博轴下的餐厅吃过午饭。餐厅门外罕见地拉起一条警戒线。试运营第一天,用餐区域人满为患,连饭菜都已售完。

坐在记者对面的潘公凯略显疲惫。他的身后,餐厅窗外,雨雾将中国馆洗刷得更加朱红润泽。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就是这个花朵般朝向天空绽放的庞大建筑的内部,成为潘公凯和几十位艺术家同事们亲力亲为之所在,事无巨细,繁琐深入,需要自由的想象,也需要无比耐心。

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时间里,潘公凯不时咳嗽。过度劳累让他的感冒持续三周还未见好。世博会开幕在即,每周都要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往返。他得盯着中国馆的布展进度。

试运营当天,虽然大批人因为没能预约进馆而有所抱怨,但那些第一时间进入中国馆的幸运的人们,即使冒雨守候,缺水少饭,却都兴奋有加。和参观者们激动的情绪相比,潘公凯和同事们更多是冷静和挑剔,满眼都在找问题,以便5月1日正式开馆前做最后的调整和改进。

2007年世博局针对中国馆内设计进行国际招标时,中央美院一方面派出城市设计学院的团队积极参与,同时正有北京奥运会艺术设计任务在身。直到2009年5月,距离方案正式公布只剩两个多月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40余人设计团队和创意方案已现雏形,世博局考虑到需要有一个总设计单位和总设计师来统领全局,于是邀请潘公凯带队,任命中央美院为主体团队。

一开始潘公凯觉得压力很大,时间太短,展示设计要求又高,但考虑到世博会是展示中国的窗口,中国馆又是代表国家形象的标志性场馆,最终还是答应下来。

从2009年8月中国馆展示方案确定,到5月1日世博园和中国馆正式开门迎客,潘公凯带领主创团队反反复复琢磨馆内展示的方案和创意。这期间,不光要照顾到各级领导和各领域专家的意见,仅是几十位国内外艺术家的观点和想法就五花八门。除了把关和拍板,潘公凯很大的精力都在协调各方。

“一到上海就工作,工作完就走”,泡在世博园里一年多,潘公凯一直没顾上去其他场馆看一眼。4月20日试运营当天下午,他和同事们抽空去欧洲馆区看了看英国馆和意大利馆,“外国人的展馆设计相对纯粹,主题比较简单。不像我们中国馆,主题很复杂,想要展现的东西太多,总觉得丢了哪点都不行。”

潘公凯生于浙江宁海,其父是已故国画大家潘天寿,父子二人都曾担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虽然已不在家乡久居,但他最喜欢的城市还是杭州:“北京的政治和文化气息比较浓,上海则是一个商业和金融发达的城市。杭州最适合休闲生活。”只是一忙起来,心仪之所并不能久留,有时候会去杭州,但往往时间非常短,处理完事情就匆忙离开。

5月1日,世博园正式开园,有关中国馆布展设计的工作也逐渐告一段落。不过潘公凯还是不能悠闲下来。参与布展设计这一年多,攒了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处理:“今晚还要飞回北京改博士生考试的卷子。中国馆布展结束后,我要回学校给学生们上课了。”

文章源自 设计联盟 www.DesignLinks.cn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综合网站

搜索推荐
设计联盟官方微信
设计联盟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designlinks
扫一扫 订阅最新资讯
回到顶部